【摘要】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和儿童教育家艾尔金德对美国20世纪后半叶的童年危机进行过深入研究,指出了其表现、成因、危害及解决途径。艾尔金德的研究可以为我们研究我国当前出现的童年危机提供一些思路。
【关键词】童年;童年危机;儿童发展;儿童教育
【中图分类号】G6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604(2009)04-0046-04
大卫?艾尔金德(DavidElkind)是美国著名的儿童发展心理学家、儿童教育家,曾任美国幼儿教育协会主席,主要研究儿童与青少年的认知发展与社会性发展。20世纪50年代以来,艾尔金德密切关注并深入研究了美国的童年危机现象,指出了其表现、成因、危害及解决途径。当我们开始研究我国在社会转型过程中出现的童年危机时,艾尔金德对美国童年危机的研究可以为我们提供一些思路。
一、艾尔金德对美国童年危机的研究
1.表现:儿童被催赶着成长为“小大人”
在艾尔金德看来,美国的童年危机主要表现为儿童被催赶着成长为“小大人”以及“超级儿童”的观念盛行。所谓“超级儿童”,是指在成人眼中儿童仿佛“超人”一样,具有超过他们年龄的能力,不仅可以被成人催促成长,而且还不会因此受到伤害。这种“超级儿童”观念导致拔苗助长式教育开始在美国流行。
在“超级儿童”观念的影响下,从幼儿阶段开始,美国儿童在各个方面都被成人社会催促着成长为“小大人”。〔1〕在教育方面,“尽早学习”的观念蔚然成风,许多父母开始要求儿童尽早学习知识技能。在游戏方面,多数父母认为不仅要让儿童在游戏中获得乐趣,而且更重要的是要训练他们具备和成人一样完美的技能,于是,像游泳、划船、露营等传统活动逐渐被外语、交际舞、电脑等实用性、技能性活动所取代。儿童还被鼓励从事一些成人的活动,如父母鼓励5~6岁的儿童独自搭乘飞机去探亲访友,律师鼓动儿童为了各种原因控告父母等。总之,在一片催促声中,儿童俨然成了小“超人”。
2.成因:父母、学校和媒体共同对儿童实行拔苗助长式教育
艾尔金德认为,儿童一味被催赶着加速成长有着特殊的社会背景。这时的美国正处于后工业时代,处处讲求速度和效率,从日常生活到工业生产,人们都在寻求更快速、更有效的方法。基于这种“又快又好”的社会文化,加上社会竞争和媒体科技的推波助澜,美国儿童不得不生存在一个被催促成长的社会氛围之中。艾尔金德指出,在各种社会势力中,父母、学校和媒体是对儿童实行拔苗助长式教育的主力军。〔2〕
就父母而言,拔苗助长的主要表现是他们认同“超级儿童”的观念,并采用了催促儿童成长的教育方式。艾尔金德指出,父母对儿童采取拔苗助长的做法,不是由于缺乏有关儿童发展方面的知识,而是由于生活的重压所致。〔3〕在社会治安日益变差、失业和婚姻失败导致的巨大恐慌和忧虑中,饱受压力的父母容易变得自我中心,很少考虑儿童的需求和兴趣。于是,父母一方面认可儿童幼稚的特殊身份,另一方面又迫不得已地向儿童实施拔苗助长式的教育。那些疲于应付工作和生活压力的父母,往往会以“儿童具有极大的可塑性”“孩子是待塑造的原始材料”等观念为借口,将自身的需要置于儿童的需要之前,做出各种催促子女成长的行为。那些职场受挫或生活失意的父母也倾向于将子女当成自我的替代品,希望子女以优异的学业成绩或运动能力来弥补自己人生挫败的遗憾。凡此种种,均为父母对子女拔苗助长的表现。
就学校而言,拔苗助长的主要表现是实施“工厂模式”的教育。〔4〕这种教育把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它的“产品”,并以成绩作为单一的标准来要求学生,学校教育成了一条装配线。面对提高产量的压力,学校不仅要让儿童学得快,也要学得早,结果导致学校的正规课程逐级下放,使得小学低年级课程“高年级化”、幼儿园课程“小学化”。艾尔金德指出,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进行的教育改革非但没有脱离“工厂模式”的窠臼,而且由于其以“基本技能”和“成绩测验”为焦点,反而进一步加剧了学校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催促作用。〔5〕在此情形下,考试制度一直往低年级延伸,连学前儿童也要参加各种考试。总之,成绩取向的学校教育给儿童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并因此成为催促儿童成长的因素之一。
媒体拔苗助长的主要表现是以电视为代表的新型大众传媒以其特殊的传播方式和传播内容催促着儿童成长。〔6〕就传播方式来看,电视以画面形式传播信息,消弭了受众年龄界限和理解能力的差异,不需要具备相应的概念、逻辑思考能力及阅读能力,甚至不需要理解播音用语,儿童就可以从电视画面中获得信息。儿童也由此获得了大量尚不属于他们年龄层的经验,并因此表现出成人式的世故和老练。这种假象可能使成人误以为当代儿童更聪明、成熟,而真的把他们当成大人看。就传播内容来看,充斥荧屏的玩具广告、各种互动式游戏节目,往往为了商业利益而将儿童视为“大人”。再者,电视还把不符合儿童年龄特征的乖巧、理性、智慧、早熟的儿童形象呈现给受众,结果一方面导致儿童竭力想表现出智慧与成熟的模样,另一方面促使成人提高了对子女的期望,希望孩子能更理智、更懂事。除了电视,书籍、杂志、电影和音乐等媒体也不恰当地把性、毒品、暴力等内容倾泻到儿童世界,导致儿童行为过早成人化。
综上所述,在父母、学校和媒体等势力的共同催促下,美国儿童草草结束了无忧的童年,匆忙跨入成人世界,在不属于自己的舞台上扮演起“小大人”的角色。
3.危害:儿童的生命和成长受到扭曲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适度的压力和挑战能更好地促进儿童的发展。然而,在催促儿童成长的社会氛围中,父母、学校和媒体等社会力量给儿童施加的压力已经超越了他们能够承受的极限,结果是儿童的健康成长受到影响。
艾尔金德认为,过度的压力事实上就是拔苗助长,结果必然危害儿童的健康成长。〔7〕其一,诸如青少年的性泛滥、滥用药物、吸毒等,都是他们被拔苗助长后尽早“实验”成人行为方式的后果。其二,儿童开始罹患过去只有成人才有的各种疾病,如头痛、胃痛、过敏反应等,其体能状态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恶劣态势,这些都是由于父母的过高要求对孩子造成的巨大压力所致。其三,青少年及更年幼者的犯罪率的升高,与儿童过快成长所承受的许多压力有关。其四,青少年的自杀事件与催促儿童过快成长也有关系。其五,儿童的游离性焦虑、学校倦怠征、经验性无助感以及人格过早定型等情绪困扰和问题行为,也与他们所处的压力环境有关。总之,由于承受过度的压力,处于成长中的美国儿童已经成为成人拔苗助长的受害者,他们的生命和成长过程受到了扭曲。
4.解决途径:从拔苗助长到让儿童按部就班地成长
艾尔金德认为,虽然“超级儿童”观和拔苗助长式教育的存在有着现实原因,但是人们不能因此而泰然视之,相反应该深入反思儿童由此遭受的种种伤害,并思考解决问题的途径。对此,艾尔金德指出,那些催促儿童成长的人,无论是父母、学校教育工作者还是媒体从业人员,都应该坚信一种发展哲学和教育哲学,即让儿童按部就班地成长。〔8〕这是艾尔金德针对拔苗助长式教育开出的一剂良方。
首先,艾尔金德反对“超级儿童”观,重申儿童发展具有自然步调。基于皮亚杰、艾里克森的儿童发展的阶段性理论,艾尔金德指出了儿童智力和情感的各个发展阶段及其发展任务和所能达到的发展成就。除此之外,艾尔金德还阐明了儿童社会性发展的规律。总之,艾尔金德再次论证了儿童是沿着一定路线成长的特殊族类,他们需要成人给予照顾和指导,需要成人提供一个有利于其成长的社会环境。